你好,欢迎光临青岛海芙特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上高县劲宇金刚石工具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0532-58202718

搜索
搜索

关于海芙特

海芙特产品

海芙特视频

养殖技术

  • 分类:关于我们
  • 发布时间:2020-04-15 00:00:00
  • 访问量:0
概要:
概要:
详情

一、海参池塘养殖技术

  随着我国海参养殖业的蓬勃发展,北方池塘海参养殖已取得了不少成功之例,为提高海参养殖技术和经济效益,本公司特将海参池塘养殖高产技术推荐给大家,以供大家参考。

(一)建造养参池

  在中潮带或低潮带利用当地地理优势,最好是岩礁底质,用混凝土和石块围成形状、大小不等的池塘,风大的海区围墙要加厚加固;小潮时要保证蓄水不低于1.5米,且不渗漏;所选海区不得有污染,尤其是油类污染;盐度不低于千分之28,无淡水注入;之金额中池塘缺点是造价太高。也可将对虾养殖池塘,最好是泥沙底质,改造成刺参养殖池塘。养殖池两端各留一进、排水闸门,该池最好亚考自然纳潮换水,每天换水量不低于30%左右,池内平均水深1.5米以上。该池的优点是既便于观察和管理又造价低,但注意夏季底层水温20摄氏度以上超过3个月的池塘不易于养殖海参。

(二)投放人工海参礁

  建造人工海参礁的目的,是为此身提供隐蔽场所,并繁殖大量的海藻、水草以供刺参栖息、摄食和夏眠,所以对于虾池改造的参池必须投放人工海参礁。人工海参礁的材料可以是瓦片、砖头、废弃的扇贝笼、混凝土块,甚至稍大、形状不等的薯块也是很好的参礁;参礁的摆放以尽可能的增大海参的隐蔽空间为原则,可以摆放成列状或堆状;参礁投放的数量根据实际条件越多越好;可用瓦片、石块、果框或空心砖造礁,返回法如下:

  1、瓦片造礁:用该房用的红色瓦片,每三个为一组,三个瓦片的长边一次对接,形成一个三角棱体,用细绳将棱体扎紧。用此棱体在池底堆成若干个礁堆,礁堆的间距为3.5米,一般每亩用瓦片2500片左右。礁堆有上下两个棱体组成,每层又分南北2排,下层每排59个棱体,上层48个棱体(交错),上层棱体再盖上瓦片。这样,从南到北方向看,整个棱堆由若干个三角空间构成。

  2、石块造礁:每个角堆用石块0.8-1.0方,堆放时石块尽可能多留出空隙,礁堆间距4

—5米。

  3、果框造礁:每个礁堆有三个果框组成,下面2个,上面1个,并用细绳捆牢。筐口向北,筐内压上石块,以防果框移动。

  4、空心砖造礁:方法同瓦片

  对于已投放好的参礁的池塘,在放苗前最好先清池杀死敌害和治病菌,通常用10ppm茶籽饼和20ppm的漂白粉全池泼洒一天后,将池塘连续冲刷2-3遍后方可使用。消毒完成后,参池纳满水,并用10天-15天时间肥水,培养基础生物饵料。

(三)参苗的运输

  通常采用湿法和干法两种方法运输参苗。所谓湿法运输,是在运输参苗时,把参苗放在帆布桶里,每桶装参苗300头左右,加水0.2立方水体左右。所谓干法运输,是将参苗放于塑周转箱中,箱的底部铺放2cm厚的脱脂棉,上面铺放两层纱布,用海水湿透,将参苗均匀平放,其上再盖上4层湿纱布,然后再将塑料周转箱一个个垛起,外围用塑料布挡风。天冷时,外层加发泡塑料保温。若天气敢惹时,路途中还需适当喷淋海水。

(四)参苗的投放

  1、苗种的投放规格

  苗种的投放规格可在1cm左右。因为刺参6月前后产卵、育苗,9月份苗种在生长至1cm时就供使用。亦可选择越冬大的大规格参苗(规格躲在300-500头/斤),这样可以大大缩短养殖周期,如果人工投喂管理程度较好的池塘,还可以选择体重12-16克/个的参苗,当年80%可达到商品规格。总之,参苗投放规格要根据实际养殖条件和经济承受能力综合而定,最好是各种规格混合投放,逐年逐批投放。

  2、参苗的投放时间

  参苗的投放时间可定为9月份中下旬恰好是夏季高温季节刚过,人工海参礁上生长着各种藻类,尤其是底栖硅藻类相当丰富,这就为幼参提供了优良的饵料。此时水温下降至21-25摄氏度,恰恰是刺参爬出洞穴、进行摄食的良好时机,幼苗生长迅速。当进入寒冬时,幼苗可生长至4-7cm。试验也表明,刺参具有相当强的耐寒能力、冬季池表结冰,刺参也不会冻死。也可以在来年3-4月份放苗,这时水温适宜且苗源丰富(越大参苗大多在这时出售),部分当年就可收获,见到效益。

  3、苗种的投放方法

  参苗的投放又两种方法:一是直接投放法,适合于大规模参苗的投放,将运回的参苗均匀的洒放到参礁所在的水域;二是网袋投放法,设和于体长1cm左右的小规模参苗的投放。因为1cm左右的参苗附着能力很强,将其装进网袋,让参苗慢慢爬上人工海参礁附着,有利于提高成活率。参袋一般用20网目的聚乙烯扇贝苗袋,每袋装苗40-60头,袋内放进小石块,防止漂浮和移动,参袋微扎半开,均匀的投放在参礁附近。

  4、苗种的投放密度

  参苗的投放密度可根据参苗的规格不同而合理控制,按大苗少投放,小苗多投放的原则来调节,通常300-500头/斤大小的苗种密度可控制在10-30头/平方米,最终成活率可达35%左右;规格在1cm左右的参苗在温度水质较好的情况下,可控制在100-150头/平方米;规格30-50头/斤的参苗,可控制在8-15头/平方米。总而言之,参苗的投放密度除与水温水质有关外,还与投喂管理有关,合理的投喂质量较好的海参配合饲料能有效的提高成活率,缩短养殖周期。

  (五)养成期管理

  1、饵料投喂  海参的食性很杂,主要以海底表层的沉积物为食,沉积物主要包括贝壳、硅藻、细菌、原生动物、小的螺类、双壳类的幼贝、挠足类、海藻、虾蟹类及大叶藻类的碎屑等。

  在池塘中,养殖海参由于密度较大,天然饵料的缺少,尤其在春天3-5月份和秋季10月下旬以后,由于水温较低,水中微型动植物较少,水显得很清,导致饵料严重不足,而这时又是海参生长的适温期,因此,在此期间,要满足海参的生长需要,必须进行人工投喂,以弥补饵料不足;以往很多养殖户已意识到这个问题,多采用一些海藻进行简单的加工撒入参池,而海参的利用却很少,最近青岛海芙特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根据海参的食性,精心研制出适合海参池塘养殖的海参全价配合饲料,通过胶南、蓬莱、大连和文登等地的推广使用,能明显的缩短半年以上的养殖周期,收到可观的养殖效益。该饲料包含了海参生长需要的各种营养元素,绝对不含任何激素,大家可放心使用。

  具体投喂方法:将海参配合饲料用水浸泡10-15分钟,然后均匀泼洒在参礁上及其附近,投喂量按池内海参总重的百分之3-5即可,一般每天早晚各投一次,也可隔天投喂,注意每天投喂时不要向外排水,以免饲料流失造成浪费。7-9月份一般不投喂。

  2、水质交换  海参喜欢清新的水质,因此养参的池塘应具备较好的进排水条件,换水除了可以保证水质的清新外,还可以为海参提供部分天然饵料,另外还可以在雨季避免池塘水盐度变化幅度太大,为海参提供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池塘水日交换量要大于池水总量的百分之二十。值得注意的是在换水时要带网以防水中敌害生物进入。

  3、日常监测  养殖期间应注意加强水质、盐度、水温、海参生长情况、安全措施的监控。夏季是池水变化最大的季节,如发现水温过高,水色异常应立即换水,以免造成海参死亡;每天应注意观察海参的活动,摄食情况,以采取相应的措施(调节投饵量)确保海参保持较好的生活状态,每隔10-15天下水探摸,测量海参,观察海参生长情况;池塘堤坝的安全尤其是多雨季节更应注意。

  4、清除敌害  海参由于自身防卫能力很差,很容易遭到其他水生动物的攻击和捕食,因此清除海参敌害工作也是养殖中的关键一环。海参的主要敌害有虾蟹类、水蚤、肉食性鱼类、海星等。在放苗前可用20ppm漂白粉彻底清塘,清除敌害,进水时用80目网过滤,以防鱼虾蟹卵及其幼体水蚤等敌害进入;虾蟹类在养成期间可采用“地笼”网诱捕;肉食性鱼类可以用粘网、钩钓捕杀,进水时最好用80目网过滤;海星要检出池外晒干。

  (六)收获

  海参体重一般达到250克以上时即可收获,收获时间可根据市场价格和养殖周期灵活掌握,一般深秋初冬收获较多;收获方法主要以潜水捕获为主,有条件的可以排干池水进行挑拣。

二 池塘养殖刺参应注意的问题及病害防治措施

  1、1 苗种的选择和投放

  了解亲参来源。培育苗种的亲体应为健康的野生或人工养殖的子一代成参,因为累代养殖亲参种质退化严重,原有的优良性状在生产中不能继承和发展,造成苗种的生长速度减慢,抗病能力降低。

  了解苗种生产过程中参苗的生长发育、病害发生的种类和次数、用药的数量和种类等情况。由于受传统育苗技术的影响,大部分育苗和保苗场在换水和倒池中大量使用抗生素药和农药,长此以往造成苗种的免疫力、抗病力和生长速度严重下降,投入池塘后其成活率很低,生长速度也很慢。因此,最好选择不用药或用生态制品培育的苗种。

  由于参苗生长发育速度不一,造成大小参差不齐,需要经过多次筛选,购苗时,要选择筛选的头一、二茬苗,避免购买老头苗。

  肉眼观察,健康参苗体表无损伤,干净,无黏液,肉刺完整和尖挺,规格整齐,参体自然伸展,不抱团,管足附着力强,粪便干燥粗条状。

  1. 2 苗种的投放

  1. 2. 1 数量 宁少勿多,存苗总量控制在5000-8000头/667^m2,在此范围内根据池塘水深水交换量、自然饵料的多少、技术及管理水平的高低来决定总的投放数量。

  1. 2. 2 投放时机 秋季水温20-5摄氏度,春季水温7-18摄氏度,当池塘里生物饵料丰富,水质良好,天气晴朗时投放。

  2 生态环境的控制与管理

  2. 1 水质的监控与调节

  有条件的养殖单位每天要定时检测各项水质的理化指标,判断这些指标是否符合海参的正常生长要求,如有不符,马上查明原因,尽快解决。最快最有效的解决办法是尽量多地排出池水然后纳进新鲜海水。夏末秋初,气温较高,要尽量排干池水,然后加满自然海水。冬季,要多进水少排或不排水。其余时节,应根据水质的好坏、水中的浮游生物的多少来决定是否安排排水,水质好、浮游生物少时少排水,否则要多排多进,从而维持池塘水环境的稳定。进入池塘的海水一定不能含有油污、赤潮生物和大量的雨水。冬春季节,由于水交换量少喝气温变化等原因,容易造成池中海水分层;多雨季节也可造成上下水层的含盐量不同,结果造成底层海水缺氧、水质变化,识海参体质下降、发病甚至死亡。防止上述情况发生的办法是在池塘中设置增氧机或潜水泵,并经常开动来活动池水。如果进排水不方便,可采用化学方法解决,用25kg/亩生态宝来降低过高的氨氮,用1kg/亩^2的片片氧速效增氧剂来增加水中的溶解氧,用益生菌等微生态制剂来分解吸收有机物、有害物等。菌类制剂在高温季节效果好。

  2. 2 生物种类、数量的调节与控制措施

  夏季高温季节,在池塘上遮盖防晒网,来减小光照强度,从而抑制绿藻和蓝藻的大量繁殖。当池塘里出现了青苔等绿藻时,先派潜水员将存活的藻体彻底清除,再用杀藻剂来杀灭水体中的有害藻类,最后用生态宝和片片氧来抑制其生长,改善养殖水体环境并降解藻类死亡后所产生的藻体毒素。注意水中氮的总量,使其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从而避免蓝藻和甲藻等有害藻类的大量繁殖。

  接种底栖硅藻等有利于海参生长发育的单胞藻,移植大叶藻等有利于改善水质、并能给海参提供栖息岩壁环境的大中型藻类。

  2. 3 池底底质的改良方法

  2. 3. 1 化学方法  用生态宝等池底改良分解、氧化、吸附池底有机物。

  2. 3. 2 生物方法  用益生菌等微生态制剂来分解有机物、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可清洁池底。

  3 饵料的投喂

  饵料的投喂量应根据季节、水质好坏、天气的情况、放苗的密度的大小而不同。春末、夏初及秋末水温适合海参生长,此时海参活动量大、摄食旺盛、生长迅速,需多投饵。水质好、天气晴朗、放苗密度大时需多投饵,否则少投或不投。

  投饵要全池泼洒均匀,饵料要质好、量适,劣质和过量投饵会败坏水质、污染池底,造成病害生物的大量繁殖。饵料过少,影响海参生长,降低海参的抗病能力。

  4 海参病害的主要症状及防控措施

  随着海参池塘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病害发生的频率也在提高,特别冬末夏初是海参病害爆发和流行的主要季节。初期感染的病参常有摇头现象,然后口部出现局部性感染,表现为围口膜松弛,触手对外界刺激反映迟钝,继而大部分海参会出现排脏现象,中期感染的海参身体收缩、僵直,一般口腹部先出现小面积溃疡,形成小的蓝白色斑点,口部肿大不能收缩与闭合,丧失摄食能力,感染末期病参的病灶扩大,溃疡处增多,表皮大面积腐烂,最后导致海参死亡,溶化为鼻涕状胶体。对病参进行检查,发现病灶部位以细菌为主,另外还有霉菌和寄生虫。

  对参病的病害要以防为主,防患于未然,其预防治疗措施主要有5点。

  建立完善的养殖管理制度,定期巡池、潜水观察海参的活动,摄食、粪便病害情况,池底的污染程度等。及时彻底清除青苔、杂鱼、虾、蟹、等有害生物。

  每天定时检验水质、并做好记录,观察比较水质指标的变化情况,如果指标的变化向不利于海参生长发育的方向发展,应及时采取措施,利用换水、加化学药物或投放有益微生物的方法调节。

  保持池水良好的交换、流动、循环条件,没有死水、死角,更不能分层。

  在海参夏眠的前后,冬初温度低于3摄氏度及冬末、春初对养殖池进行一次全面杀菌防病处理。前期可用片片氧增氧剂进行池底增氧,再用0.1-0.5g/^3的强力溴或聚维酮碘进行全池泼洒。第二天泼洒25kg/亩生态宝全面调控生态环境,降低药物残留。

  发现病参后要马上检出、隔离。池塘用0.5-1g/^3的强力溴或聚维酮碘进行杀菌处理。病参可用20μL/L的盐酸土霉素、青霉素各10g/^2或520μL/L的聚维酮碘浸泡30-60min。也可以再饵料中拌入2-3g/kg的盐酸土霉素、环丙沙星到呢个支撑药饵投喂一周进行治疗。 

三、海参健康养殖的综合防病措施

  海参生活在水中,其活动和吃食都一般不易被观察到,一大你生了病,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都有一定的困难。树立健康养殖的理念,通过健康养殖中的预防、管理和保健措施来控制水产养殖中的病害,才能从根本上打倒防止和减少海参疾病及其所造成损失的目的。

  健康养殖中的防病措施主要归结为几个方面。

  (一)控制和消灭病原体

  1、使用无病原污染的水源和用水系统

  水源及用水系统是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病原传入和扩散的第一途径。在建造养殖场前,应对水源进行周密考察。优良的水源条件应充足.清洁.不带病原生物以及无人为污染。水的物理化学指标应适合于养殖动物的生活需求。用水系统应使每个养殖池有独立的进水和排水系统,以避免水流把病原体带入。养殖场设计应考虑建立蓄水池,养殖用水先引入蓄水池,经净化,沉淀或消毒处理后再灌入养殖池,以防止病原随水源带入。

  2. 做好池塘清淤和消毒

  池塘是养殖动物栖息生活场所,同时也是各种病原生物潜藏和繁殖的地方。池塘环境清洁与否直接影响到养殖动物的生长和健康。池塘清淤消毒是预防和减少流行病爆发的重要环节。清出的淤泥要运送到院里池塘和周边池塘的地方。清淤后用生石灰或漂白粉进行消毒。3-5天解毒后,在池塘的进水口设置过滤网,灌满水。肥水并培养基础饵料,喂养殖动物的放养创造优良的生活环境。

  3. 强化疫病监测

  目的是掌握养殖动物疾病病原的种类和区系,了解病原对养殖动物感染,侵害的地区性,季节性以及危害程度,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杜绝病原的传播和流行。

  4. 建立隔离制度

  养殖动物疫病一旦发生,首先应采取严格的隔离制度,对已发病的地区实行封闭,对已发病的池塘,其中的养殖动物不像其他池塘和地区转移,不得排放池水,工具不经消毒不得在其他池塘使用。与此同时,专业人员要勤于清除发病死亡尸体,即使掩埋或销毁,对发病动物及时作出诊断,确定对策和有无防治价值。

  5. 实施消毒

  (1)苗种消毒

  养殖苗种必须进行消毒,可用聚维酮碘溶液,高锰酸钾等。给苗种药浴。药浴的浓度和时间要根据苗种种类,个体大小,和水温灵活掌握。

  (2)工具消毒

  各种养殖工具,如网具,塑料和木制工具等,常是病原体传播的媒介,特别是在疾病流行季节要一池专用。

  (3)疾病预防

  海参疾病的发生,都有一定的季节性,常在春秋季节发生,可以用生态宝、片片氧、益生菌等生态制剂改善池底、净化水质,起到预防和辅助治疗的作用。

  (二)改善和优化养殖环境

  1. 合理放养

  放养的海参密度要合理

  2.科学管水和用水

  维持良好的水质不仅是海参养殖生存的需要同时也是使海参处在最适条件下生长和抵抗病原生物侵袭的需要。科学管水和用水,目的是通过对水质各参数的监控,了解其动态变化,及时进行调节。纠结那些不利于海参生长和影响其免疫力的各种因素。一般来说需要监测的参数有PH,溶解氧,温度,盐度,透明度,氨氮,亚硝基氮和硝基氮,硫化氢以及检测优势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异样菌的种类和数量。

  3. 保证充足的溶解氧

  氧是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基本元素。海参对氧气不仅直接表现为呼吸需要,还表现为环境生态需要。在氧气充足时 ,微生物可将一切代谢物转变为无害的或危害很小的形式。相反,当溶解氧含量低时,可引起物质氧化状态的变化使其从氧化状态到还原状态从而导致环境自身污染,引起海参中毒或削弱其抵抗力。因此,保持养殖水体中溶解氧在3.5毫克/升以上不仅是预防海参病害的需要,同时也是保护养殖环境的需要。

  4. 不滥用药物

  药物具有防病治病的作用,但是不能滥用和盲目使用。滥用和盲目使用药物,不仅给海参生产者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水厂养殖水域的污染,如抗生素,如果经常使用就可能污染内环境,使微生物平衡失调,并使病原生物产生抗药性。因此,不能有病就用抗生素。应在正确诊断的基础上对症下药,并按规定的剂量和疗程,选用疗效好,毒副作用小的药物。药物和毒物没有严格的界限,只是量的差别,用药量过大,超过了安全浓度就可能导致养殖动物中毒甚至死亡。

  5. 适时使用环境保护剂

  水环境保护剂能够改善和优化养殖水环境,并促进养殖动物正常生长发育和维护其健康。在产业化生产中,通常在养殖的中后期根据养殖池塘底质,水质每月使用1-2次。

  在水源差的养殖池塘或养殖区内,在集约化养殖系统中,由于残饵,粪便和其他有机碎屑等对底质,水质产生不良影响甚至积蓄有毒物质,适时,适量使用环境保护剂  有利于:一、净化水质,防止底质酸化和水体富营养化;二、抑制有害物质。三、补充氧气。四、补充钙元素和增强海参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五、抑制有害细菌繁殖,减少疾病感染,保障海参健康。六、促进有益藻类稳定生长,抑制有害藻类大量繁殖。生态宝作为水环境保护剂时当今水产养殖的一项新举措,即能达到防病妨害的目的,又具有不污染水环境等优点。

  (三)提高养殖群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1. 培育和放养奖状的参苗

  培育和放养见状的参苗是养殖成功的基础。苗种的生产期间应重点做好以下几点:(1)选用经检疫健康的亲本。(2)使用沉淀、过滤或经消毒后解毒的水作为育苗用水。(3)切忌滥用抗生素培育保苗,在正确的诊断基础上使用药物。

  2. 投喂优质饵料

  饵料的质量不仅是保证养殖产量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增强海参对疾病抵抗力的重要措施。

  3. 加强日常管理

  (1)定时巡视养殖水体,观察水体的水色。(2)加强养殖池塘和育苗池的清洁管理,以免病原微生物繁殖和蔓延。(3)平时管理操作应细心谨慎,避免海参受伤,不为病原的入侵提供机会。(4)流行病季节和高温期尽量避免对海参的惊扰。

  4. 降低应激反应

  在水产养殖系统中凡是偏离养殖动物正常生活需要的异常因素,统称为激源。人为因素如水污染,自然因素如暴雨、高温等,常引起海参的应激反应。通常,在比较缓和的应激作用下,海参可以通过调节机体的代谢和生理机能而逐步适应。但是,如果应激原过于强烈,或持续时间过长,海参就会因为能量消耗过大,机体抵抗力下降,成为某些病原微生物侵袭的对象,最终引起疾病的感染和爆发。因此,有必要在养殖系统中创造条件降低应激原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第三篇 海参养殖水体调控篇

   一、水质和地址的控制指标

  1 溶解氧

  溶解氧是非常重要的水质指标,溶解氧充足,生命活力旺盛,生长发育快,抗逆能力强。稚参培育期间,正值高温季节,海水中原生物大量繁殖,消耗溶解氧,残饵和粪便也容易分解耗氧。当水中溶解氧降至3.6mg/L时,容易导致稚参死亡。

  2 盐度

  稚参适用的盐度为20-39,最适盐度为28-35,取水时严防雨水进入沉淀池,导致盐度偏低。若长期处于(<26)状态,将会导致海参生长缓慢,抗逆能力降低,发生病害。

  3 PH值

  PH值是水中物化作用和生物活动的综合反映。在保苗中,因每天残饵粪便、水中的COD和BOD等进行有机物养化以及藻类的光合作用对PH值有显著的影响。PH值下降意味着水体二氧化碳过高,溶解氧含量降低,在这种条件下,可导致细菌大量繁殖;PH值过高,将会使水体中的有毒氨增加,毒害幼苗。

  据试验,幼参和稚参在海水PH7.5-8.5之间生长较好。当PH<6或PH>9时,幼体活力减弱,生长停止,有生命危险。

  4 氨

  由于育苗种残铒,粪便动物尸体的腐烂分解,总氧浓度和PH值都会发生很大变化,从而导致未离解氨因为没有电荷,且有较高的脂溶性,很容易透过细胞膜,时总氨中对生物最有影响的成分。据试验,耳状幼体参对氨的影响浓度为0.07毫克/升,而对稚参的半致死浓度为1.65毫克/升。PH值越高,则未解氨的比例越大。非离子氨能抑制参苗的正常发育,降低对疾病的抵抗力。

  5 硫化物

  硫化物是指水中溶解性的硫化氢以及存在悬浮物种的金属硫化物。硫化物是养殖水体的一项重要污染指标。硫化物一般以硫化氢的形式散发出来。底泥,残铒,尸体,粪便及其有机物的腐败分解,时硫化氢的重要来源。

  硫化物对参苗的危害,一方面表现为硫化氢具有强烈的毒性,使之生长速度减慢,抗病力下降,直至中毒死亡。另一方面,硫化物的存在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导致海参窒息而死亡。有关的国家规定,硫化物的安全浓度是0.002毫克/升以下。

  6 重金属离子(Hg、Cr、Pb、Cd 、Cu)

  在天然海水中,处于正常低浓度的某些重金属元素对水生生物的生命过程起着重要作用。他们是许多酶的激活剂和某些维生素,激素的重要成分。但当水域遭到重金属污染时,其最重要的毒害是破坏生物的酶系统,其危害特点是在生物体内具有稳定性和累积性,其富集系数可高达数十倍乃至数十万倍。在育苗中,易造成稚参变态率明显下降,变态的稚参个体小,活力差,参苗生长速度慢。

  二、 氨氮引起的水质问题及措施

  氨氮主要来源于水生动物的排泄物,肥料,被微生物分解的饲料、粪便及动植物尸体。氨氮时是水体中氮循环的一个阶段。氨的毒性取决于溶液中的非离子氨则不是离子状态氨。氨氮对海参的危害为:水中氨氮浓度高影响谁对海参的渗透性,降低内部离子浓度;降低氧在组织间的输送,摄食降低,生长缓慢;组织损伤,使海参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增加海参对疾病的易感性,降低生长速速。

  降低水体中氨氮的措施:1、改善换水条件,增加换水量这是降氨最有效的办法。2、控制浮游动物数量,可减少水中氨的来源。3、使用增氧剂改善水中溶氧状况,可促进氨的硝化使氨转化为硝酸态氮和亚硝酸态氮。4、使用生态宝,利用其较高的离子交换和吸附有毒代谢物的能力降低水中的氨含量。当池塘中浮游植物同化作用降氨或其他降氨措施无法实施时,可在池塘中使用25kg/亩生态宝。降氨氮效果良好。5、利用益生菌等微生态制剂进行水质的改良。可降低底质和水质的有机物含量。从而减少了矿物质分解产物氨的释放,对降氨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三、亚硝酸盐引起的水质问题及解决措施

  亚硝酸盐是亚硝态氮在水中很不稳定的中间产物,养殖水体中的含氮有机物,在水体中先转为氨态氮,再转化为亚硝态氮,也能在缺氧的情况下被反硝化细菌转化成分子态氮,但在海参养殖池内,由于定期使用消毒药剂,容易将有害菌和有益菌全部灭杀。造成氧气供应不足,旺旺导致硝化过程受阻,这是海参养殖池水,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高的主要原因,其次是高温季节由于有机物质丰富,富营养化,易出现大量繁殖,形成水化,增加了池水有机物耗氧量和水体黏度,从而造成了硝化转化过程受阻;再就是多年来未改造清淤的养参池,由于池底老化,放养密度大,有害杂藻太多,水质混浊的池塘,养殖池水最容易引起氨、亚硝酸盐超高,从而诱发海参疾病,轻者海参不落池底,生长速度缓慢,导致海参肿嘴、吐肠、化皮等疾病,重者会使海参血液中的亚铁血红蛋白,从而抑制血液的载氧能力,使海参呼吸困难,甚至中毒,窒息而死亡。

  一般海参养殖水中的亚硝酸盐,应控制在范围0.1mg/L一下,当水中的亚硝酸盐浓度达到0.1mg时,海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数量逐渐减少,血液载氧能力逐渐丧失,造成海参的呼吸受阻,出现病害、呼吸困难,引起不良反应,从而导致海参不摄食,影响其正常活动能力忽然生长速度;当水中的亚硝酸盐浓度达到0.5mg/L时,海参的某些新陈代谢功能失常,体力衰退,不落池底,季集结在礁石堆中,很容易引起海参腐皮综合症的发生。

  预防控制亚硝酸盐超高的方法及措施

  1、定期注换新水。 养殖时间过长的参池淤泥的有机质太多,只要适当增加换水量,就能很快地降低亚硝酸盐的浓度,取得较好的效果。如果换水效果不大,必要时可清理池底,并每亩投放25kg的生态宝,泼洒时注意用水稀释,降解池底过多的有机质和腐殖质,进行底质改良以保持良好的环境。

  2、要时常观察水色的变化情况。春季水温在10-15摄氏度时硅藻的繁殖期,底栖硅藻又是海参必须的生物饵料,底栖硅藻数量的多少、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海参的生长和成活率及产量。因此要选择好肥水时机,最好使用无机肥,保证底栖硅藻的大量繁殖,水色保持在黄褐色、黄绿色为好。夏季水温达到25-30摄氏度时,正适合绿藻、蓝藻繁殖生长,当水色大量出现蓝绿藻时,要控制池水的度,并及时更换池水,并投放升25kg/亩生态宝或沸石粉以降低有机物耗氧量和水体黏度,也可防止水体中微藻过量繁殖,提高水体透明度。

  3、要注意增加补充参池的溶解氧。池塘养殖海参参与自然海区生长的海参其栖息环境和条件有着较大的差异,特别是冬去春来,气温高于水温到气温逐渐超出水温,就会产生表层水温高,底层水温低,使池水水温分层形成。在身池底层1cm-2cm常常会出现缺氧状态,为保证和补充参池底部有充足的溶解氧,最好使用片片氧等增氧剂或开放增氧机来增加池底的溶解氧,每天开增氧机使每次增氧和内循环达到2h-3h,可使池水产生垂直流,会产生非常好的增氧效果。

  4、投放微生物制剂。向养参池内投放补充微生物制剂,能清除抑制有害生物和有害藻类的生长和繁殖,为养殖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这些有益生物的形成,可分解水中过多的有机污染物、改善水体透明度,促进优良单细胞藻类稳定生长,让水色变得清、新、爽、洁。同时还对池底淤泥有分解作用,可去除池底臭味,消除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增加溶解氧,稳定池水酸碱度,消除环境恶化的根源。

  四、硫化氢引起的水质问题及解决措施

  硫化氢主要来源于局部环境严重缺氧,氧化还原电位降低产生,(1)含硫底泥无氧分解产生硫化氢;(2)水体或底泥中硫酸盐或含硫(S)有机质丰富,还原反应产生;(3)水体偏酸;硫离子和硫化氢离子等硫化物转化产生。

  硫化氢引起的危害:水体中硫化氢偏高使海参中毒或抑制海参某些生理功能,易造成组织缺氧症,引起麻痹和窒息死亡,硫化氢中毒时,海参闪电性中毒死亡,往往体质健康的海参碰到硫化氢后,也会快速死亡。这就是夏季常见的海参急性中毒。

  解决硫化氢中毒措施:1、定期使用生态宝等养殖水体环境改良剂改善养殖池塘的底质和净化水质,保证海参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预防海参硫化氢中毒。2、发现海参出现硫化氢中毒全池投放片片氧等增氧剂解决养殖池塘的水体缺氧情况。同时使用生态宝改善养殖池塘的底质,避免再次出现刘胡清中毒。

  五、重金属盐类引起的水质问题及预防措施

  重金属盐类主要来源于土壤,工业废水或人为的不正常的投入品(如过量或多次连续使用硫酸铜、硫酸锌)。

  重金属中毒的预防措施:不要使用工业废水进行养殖;不要再污染严重的区域养殖。

  一旦发现水体中重金属盐超标或海参出现重金属盐中毒,应立即泼洒生态宝或EDTA;生态宝可以替代EDTA去除水体中的重金属盐,并且不在海参体内产生药残。生态宝时近年绿色养殖的首选产品 。

  六、废水引起的水质问题及措施

  废水包括工业废水、农业废水、生活污水检疫不要使用废水养参,建议不要让废水排入池塘,废水根据来源不同,其中对海参有毒和有害的物质含量差别较大,调查了解废水的来源,确定相应的解决措施:工业废水中氯化物,氨化物,硫化物,重金属离子,金属碎屑等含量较高。其危害见上文论述。

  七、底质和水质的关系

  底质和水质的关系:底质是仓库,水质是反映仓库保存物质的平台。底质主要由土壤和淤泥构成,新开挖的池塘底质主要是土壤起主导作用,随着淤泥的累积,逐步被淤泥所取代。底质主要由微生物、底栖生物、浮游生物、腐植酸、碳水化合物、含氮化合物、无机盐类、粘土等组成。

  底质可以起到稳定水质的作用(如为水体提供营养盐类、为水提供肥、维持酸碱平衡),也可以败坏水质(底部有机质的分解会消耗大量的溶氧,淤泥的厌氧分解会产生硫化氢,氨氮等有毒物质、底泥还是细菌好的培养基和一些寄生虫或寄生虫卵的藏身之处),造成养殖动物发生病害。

  八、池底淤泥的作用

  1、淤泥具供肥、保肥和调节水质的能力:淤泥中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包括有机质、氮、磷、钾等。淤泥中部分营养物质通过细菌分解和离子交换等作用,不断向水中溶解和释放。为浮游生物等饵料生物的繁殖提供养分。当池塘施肥后,淤泥中存在的胶体物质就能吸附大量有机物质和无机盐,施肥后的水就不会变的过肥。当水中营养盐类下降时,淤泥中的营养物质经过细菌分解货代换,缓解入水中供水生生物利用,使池水保持一定的肥度。

  2、淤泥过多易恶化水质和引发海参疾病:淤泥过多,有机物耗氧过大,造成下层水长期缺氧,致使下层水氧债高,在夏秋季节,容易造成海参缺氧窒息,甚至死亡。有机物在缺氧条件下,产生大量还原物质(如有机酸、氨、硫化氢等),使PH值下降,并抑制海参生长,甚至危及海参生存。

  九、老池、淤泥底的缺陷与解决措施

  老池、淤泥底的池塘淤泥过多,水中有机质也多,大量的有机质经细菌作用,氧化分解,消耗大量氧,在缺氧条件下,嫌气性细菌大量繁殖对有机物质进行发酵作用,产生较多还原中间产物如氨、硫化氢等。这些物质大都是对海参有害的,它们在水中积累,会影响海参的生长,增加海参对疾病的易感性或引起海参发病。淤泥过多,易使水质恶化,酸性增加,病菌易于大量繁殖,同时在不良环境中海参抵抗力减弱,因此容易发生参病。

  解决措施:有条件的话可以把池塘中的海参倒到别的池塘,在来年春天进行清池清淤工作。通过暴晒,泼洒生石灰,漂白粉等清除淤泥;没有条件进行倒池的可以泼洒25-50kg/亩的生态宝改良水质,消除因淤泥过多对海参产生的不利影响,降低海参的发病率及海参对不良环境的应激反应。

  十、底泥发黑、发臭的危害及解决措施

  养殖期间如发生底泥发黑、发臭,说明底部环境恶化程度严重,主要是由于养殖动物的排泄物或过剩的饲料以及养殖水体中的藻类死亡腐败所造成的,此时水体内一些相应的有害物质的含量也高到较危险的程度(氨氮、硫化氢等),应特别注意海参的活动情况并及时解决。

  具体措施:1、用生态宝进行调水改底,生态宝沉降到池底后,迅速在养殖水体与地址之间产生成薄薄的隔离膜,快速降低发黑、发臭的底质对海参的危害。同时生态宝中的无机矿物盐与底泥中的有害物质进行离子交换等一系列化学反应迅速解除水体中有害物质的毒性;2、选择质量有保证的海参饲料并降低饲料的投喂量,避免进一步恶化;提高养殖海参的体制。

  十一、造成池塘缺氧的主要原因

  池塘中氧的来源:1、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所产生(高产池塘约占80%左右);2、从大气中溶解而入(和大气气压有关)。

  池塘中氧的消耗:1、水体整浮游生物的呼吸作用;2、水体与地址中有机物的分解耗氧;3、养殖动物在池塘中的呼吸。

  当养殖水体溶解氧下降到一定的量就会造成泛池(视海参生长阶段的不同有差异)。当池塘的溶解氧较低时,池塘易产生有毒物质,并且许多有毒物质的毒性也会增加),易引起海参中毒死亡。

  造成池塘、缺氧主要原因是:浮游生物的过度繁殖。池塘底质的恶化。大量的有机物的分解和养殖密度过大。

  (一)、养殖密度过大造成缺氧的解决功能

  养殖密度过大时,往往容易造成缺氧。解决措施是:1、尽量分池降低养殖密度;2、定期开动增氧机或泼洒片片氧等增氧剂,增加水中的溶解氧;3、定期使用生态宝等水质调理剂和底改净化水质改善底质,提高池底的氧化还原电位,降低池塘氧债。

  (二)、长时间阴雨造成缺氧的解决措施

  长时间阴雨天气,光照强度下降,浮游植物和沉水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到限制,产氧量下降,易造成池塘缺氧。同时由于连日下雨造成表层淡水封氧而池底发热造成海参严重缺氧进而死亡。

  雨后参圈预防发病的建议:1、增氧,机械增氧,使用增氧机或带尾挂机的船;药物增氧,使用含过氧化碳酸钠成分的药物(片片氧),但要适量,不可过多。2、底质改良,底质在缺氧后会进入发酵放热的过程,底质会变黑发臭,可考虑用生态宝进行处理。尤其是长草的圈。3、消毒剂建议要慎用,最好不用!因为海参此时的死亡诱因不在细菌感染,而在于缺氧中毒,即使考虑到缺氧时会滋生厌氧菌,也最好通过改良水质或底质环境来解决。增氧剂的使用要适量,对一些圈底已经发黑发臭的,不适合大量用,以防止毒性强的氨分子大量形成,过氧碳酸钠毕竟呈碱性。

  有些池塘反复投池底改良剂、增氧剂等也挡不住海参的死亡。实际上池塘的水基本都坏了,用药改善水质的作用甚微,何况池底在继续制造有害物质。目前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彻底换水(趁温度低时可排水剩20-30公分)。盐度低点的水也比坏了的水好得多。其他的措施慢。不断的彻底换水,池底也会慢慢变好。千万慎用好氧类的菌剂,会加速池底缺氧。

  (三)、底质恶化造成水体缺氧的解决措施

  此时造成缺氧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池底有机物的分解消耗溶氧。同时在缺氧后池底有机物无氧分解会产生大量的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

  解决方法为:中午后开动增氧机,搅动池水使溶解氧分布均匀,保证池底的有机物质的分解在有氧的条件下进行,避免池塘产生氧债,同时也使池塘内的总溶氧量增加;使用“片片氧'增加池塘的溶氧;2、定期使“生态宝”等进行底质改良,防止池底缺氧后有机物进行无氧酵解所产生更大的危害。

                第四篇 海参养殖病害防止篇

一、养殖海参主要疾病及防治技术 

 

  1 养殖海参常见疾病种类及其他防治措施

  1.1刺参育苗期的重要疾病

  1.1.1烂边病

  该病多在每年6-7月份耳状幼体阶段发生,死亡率一般较高。在山东省蓬莱、长岛、胶南等地的海参育苗场广泛流行,死亡率可达90%。

  发病症状主要表现为:在显微镜下耳状幼体边缘突起外组织增生,颜色加深变黑,边缘变得模糊不清,逐步溃烂,最后整个幼体解体消失。经苏木-伊红染色发现,细胞核固缩深染,组织细胞坏死。存货个体的发育迟缓、变态率低,即使幼体能变态附板1周左右也大多“化板”消失。

  研究分析表明弧菌时烂边病的致病原之一。通过病原菌对常用药物的敏感性检测,只有呋喃类抗菌素(现为禁用药不建议使用)对该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预防时可采取3+3的形式,即用3d停药3d的方式进行药物全池泼洒,用药剂量为3*10^-6,每日施药1次,直至痊愈。

  1.1.2烂胃病

  此病多在大耳状幼体后期发生,每年6-7月高温期和幼体培育密度大时更容易发病。该病在山东、辽宁两省都有发现,发病率有逐年上升之势。其死亡率可高达90%。

  发病症状主要表现为:幼体胃壁增厚、粗糙,胃的周边界限变得模糊不清,继而萎缩变小、变形,严重时整个胃壁发生糜烂,最终可导致幼体死亡。患病幼体摄食能力下降或不摄食,发育迟缓、形态大小不齐,从耳状幼体到樽形幼体变态率低。

  发病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饵料品质不佳如投喂老化、沉淀变质的单胞藻饵料,或饵料营养单一如单独投喂金藻类、扁藻等饵料。另一方面,一些细菌感染幼体也可以导致此病发生。此外参苗养殖密度过大对池水含氧量和幼苗的摄食有影响,可能导致“烂胃”病。水质也是可能导致“烂胃”病的因素之一,水中的杂质和悬浮颗粒被参苗滤食入胃内无法消化,导致“烂胃”。

  防治措施:一旦发现海参幼苗发病,应首先对环境进行排查,检查养殖场内硬件设施有无异常,检查池子周围情况,观察水温气温湿度有无较大波动。如果相邻的几池发现异常情况,而其他池子都正常,应先检查发生异常的池子的周围环境,积极和值班工人沟通,确定是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及时控制情况并密切留意其他池子的情况。

  其次对水质进行检测,主要是检测水的酸碱度(PH值)和氨氮量。这2个指标可以用检测PH和氨氮的试剂盒(一般的鱼药商店都有卖)进行快速检测,按说明书操作对比,一般海水呈弱碱性,PH在8.2+0.4或8.4-0.4。氨氮的检测可以反映水质和饵料的质量,投喂老化饵料将导致池内氨氮含量偏高,在比色卡上对照可以发现取样的水显淡黄色或者金黄甚至红色,颜色越深说明氨氮越标严重。

  最后通过镜观察水中有无浮游生物及杂质,并观察海参幼苗的活力,形态、进食情况,对发病幼苗的数量长度进行估计,如果病情不严重,发病幼苗的数量也不多应及时投药,进行预防;如果病情严重,发病率较高则应果断放池,并积极查找原因,没有找出原因不宜将幼苗重新布池,以免造成更大损失。

  一方面投喂新鲜适口的饵料如角毛藻、盐藻或海洋酵母,满足幼体发育和生长需要;另一方面适当加大换水量,减少水体中细菌数量,配合使用呋喃类抗生素(现为禁药—本公司注)3*10^-6至5*10^-6药浴有良好疗效。

  1.1.3化板症

  此症也称为“滑板病”和“解体病”多在 樽形幼体向五触手幼体变态和幼体附板后的稚参时发生,是刺参育苗后期危害最为严重和普遍发生的一种流行病。该病传染性很强,发病快,数天内死亡率可近100%。

  发病症状主要表现为:附着的幼体收缩不伸展,触手收缩,活力下降,附着力差,并逐渐失去附着在附着基上的能力而沉落池底在光学显微镜下,患病幼体表皮出现褐色‘锈’斑和污物,有的患病稚参外包被一层透明的薄膜,皮肤逐步溃烂直至解体,骨片滑落。镜检池底可见大量骨片。

  分析研究表明:有三种革兰氏阴性细菌可引起此症,具有病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现已鉴定出一种弧菌为致病菌之一。在防治措施上:一方面,采用二次砂滤或紫外线消毒的方法,并及时清除残铒、粪便、有机物等,适时倒池,尽量减少养殖用水中病菌数量;另一方面,重视投饵的质量和数量,特别是通过消毒处理确保海泥和鼠尾藻等饵料不携带重要致病原。另外,应定时镜检,观察幼体摄食、活动及健康状况。发现病情,在池中泼洒喹诺酮类抗菌素,以药浴和口服同时处理进行治疗。

  1.1.4气泡病

  多在耳状幼体培育期出现,死亡率较低。发病症状主要表现为:幼体体内吞有气泡,摄食能力下降或不摄食,最终也可导致幼体死亡。

  有报道认为该病是由于通气量过大,使幼体吞食过多气泡而导致的。因此,可通过调整通气量,避免充气过大过强或者采取间歇充气的方法,即每2h通气30min断续充气可以解决气泡病的发生。

  1.2稚参培育阶段(度夏期)

  1.2.1细菌性溃烂病

  稚参培育阶段正值夏季高温季节,加上培养密度一般比较大,此病发生率很高,传染速度快,尤其是5mm以内的稚参,容易患病死亡,一经发生很快就会波及全池,难于控制,在短期内可使全池稚参覆灭。

  发病症状主要表现为:患病稚参的活力较弱,附着力也相应减弱,摄食能力下降,继而,身体萎缩,变成乳白色球状,并伴随着局部组织溃烂,而后溃烂面积逐渐扩大,躯体大部分烂掉,骨片散落,最后整个参体解体而在附着基上只留下一个白色印痕。

  该病主要是细菌感染所致,具体菌种未见报道。致病微生物在附着板上繁殖很快,使附着板上出现蓝色、粉红色或紫红色的菌落。凡有上述菌落蔓延的附着板上,稚参很容易引起溃烂病而死亡,直至解体。

  平时可定期泼洒生态宝通过吸附沉降来灭杀养殖水体中的细菌,至病微生物,育苗过程中经常使用生态宝不但可以起到杀灭细菌病毒的作用,还可以提高摄食率,促进生长,净化水质。有报道认为:使用土霉素、呋喃西林(现为禁用药不建议使用—本公司注)3*10^-6至5*10^-6,2-3d后能基本有效控制病情,防止疾病的蔓延。在治疗的同时泼洒生态宝还可以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全面调控水质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药物残留。

  1.2.2盾纤毛虫病

  在夏季高温季节,水温在20摄氏度左右,海参幼体附板后的2-3d易爆发此病。未见在海参浮游幼体使其发生。该病感染率高,传染快,短时间内可造成海参的大规模死亡。2004年6-7月,该病在山东长岛、蓬莱流行甚广。

  当稚参活力弱时,在显微镜下可见纤毛虫攻击参体造成创口后,继而侵入组织内部,在海参体内大量繁殖,致使海参幼体解体死亡。通过活体观察、扫描电镜、银浸法染色对其形态学作了初步研究,经鉴定为盾纤毛虫类,嗜污科,种名待定。纤毛虫活体外观呈瓜子形,皮膜薄,无缺刻,新鲜分离得到的虫体平均大小为38.4μm*21.7μm。微生物分离和显微镜观察显示:该病多由细菌和纤毛虫协同致病。首先,先有细菌感染致使稚参活力减弱,然后遭到纤毛虫的攻击而使稚参死亡。

  该病的防治措施包括:(1)育苗用水应严格沙滤和300目网滤处理。(2)及时清除池底污物,勤刷附着基,适时倒池。(3)饵料应经过药物处理后再投喂,杀灭饵料中的致病菌和纤毛虫等寄生虫。(4)在育苗池中,定期投放生态宝改善海参的生存环境,并配合使用合适的抗菌素,以保障海参幼体强健不受细菌的感染,从而抵御纤毛虫的攻击。

  1.3幼体培育及养成阶段

  1.3.1腐皮综合症

  该症也称为“皮肤溃烂病”,“化皮并”时当前养殖刺参最常见的疾病,危害最为严重。越冬保苗期幼参和养成期海参均可被感染发病,但幼参的感染率、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高于成参,感染率很高,一旦发病很快就会蔓延至全池,死亡率可达90%以上,属急性死亡。每年的1-3月份养殖水体温度较低时(8摄氏度以下)是发病高峰。  

  初期感染的病参多有摇头现象,口部出现局部性感染,表现为触手黑浊,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口部肿胀、不能收缩与闭合,继而大部分海参会出现排脏现象;中期感染的刺参身体收缩、僵直、体色变暗,但肉刺变白、秃钝,口服部先出现小面积溃疡,形成小的蓝白色斑点;感染末期参病的病灶扩大、溃疡处增多,表皮大面积腐烂,最后导致海参死亡,溶化为鼻涕状的胶体。

  (1)、腐皮综合症的病因分析

  病因一:由海参自身粪便、残铒污染中毒所致。此病因主要多以细菌性感染为主,常伴有霉毒以及寄生虫的继发性感染,不同地区病参的致病菌种类不同,即病原有地域性和多样性特点。大家都知道,海参是底栖生物,长期生活在养殖池底部,而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又恰恰都集中在池底。同时,养参池也是硫化氢、氨氮、亚硝酸盐及有害物质等浓度最高的处所,尤其是养参多年的池塘,海参的粪便、残铒、池内大型藻类、海草腐烂后,在池底形成了较深的沉积物,很容易造成池底局部缺氧,再加上海参行动缓慢,又有夏眠、冬眠的生活习性,不能迅速逃离不良环境,使海参长期生活在呗污染及含量很高的硫化氢有毒物质之中。而硫化氢又是一种导致海参呼吸停止和死亡的化合物,为窒息性和刺激性合体,无色油臭味,其毒害作用最敏感的组织是海参脑粘膜接触部位。硫化氢主要是由蛋白质分解产生,污水中的淤泥、有机物都会产生硫化氢,水体中含硫化氢0.5mg/L就会引起水生动物急性中毒,0.1mg/L以上则会引起慢性中毒,久而久之,侵害海参的肌体,使其抵抗力下降,继而引发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微生物的危害,遇到天气突然变凉或变暖条件的改变,会回导致爆发海参极为严重的腐皮综合症。

  病因二:由池内的藻类死亡所致。海参养殖池内往往因温度适宜,营养丰富,繁殖生长了大量的藻类。这些藻类有些是浮游生物。有些是池底生的藻类,这些海藻对海参的养殖具有双重作用。其一是,在高温季节可遮阴降低池水温度,有利于海参安全渡夏;其二是,吸附池中和池底中有害物质,减少对养殖海参的危害,增加池水中的溶解氧。但是,它又具有很大的不利因素,当水温逐渐降低后,藻类就会大批死亡,从而沉于池底腐烂变质,又会滋生大量的细菌、病毒等为微生物,当水温降低后,由于池内没有藻类的充氧作用和吸附功能,海参免疫力又处于下降时期,所以海参发生疾病就有所对难免。

  病因三:由于海参机体虚弱所致。大家都知道自然海区生长的海参发病率很低,主要是因为它可吸收各种营养物质,尤其是能够吸收大自然中不受任何污染的,含有各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食物,使自身体内始终保持一个营养平衡的状态,因而抗病能力就强。而池塘养殖海参则不同,由于放养密度大,其活动范围窄,可摄取吸收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受到限制,尤其是自然海区有利于海参生长的物质,海参不能及时吸收进入肌体,这就会造成海参营养失衡,再加上冬季温度较低,海参停止摄食,肌体虚弱给细菌和病毒创造了入侵条件。比如海参缺乏维生素C就会直接造成肌体生物氧化过程的紊乱和抗毒作用降低,使肌体难以应对各种应激反应,从而引发肌体组织病变。

  病因四:池内溶解氧缺乏所致。池养参与自然海区生长的海参其栖息的环境和条件有着较大的差异,特别是冬去春来气温低于水温,到气温逐渐超出水温,就会产生表层水温高、底层水温低,池内分解分层形成。由于冬季潮差较小,水循环收到限制,再加上海参粪便、饵料污染及藻类大量死亡腐烂所产生的有毒物质,导致了池底层形成了低氧区和无氧区,导致海参体能、神经、消化、排泄等系统新陈代谢功能下降,抗病能力降低,海参发生腐皮病就不难理解了。

  (2)、防治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根据海参腐皮综合症的病因分析,通过调查研究、分析论证,笔者认为只有有效地控制池底污染,在饲料中添加中草药、vc等维生素来提高海参的自身免疫力,才是防治海参腐皮综合症的有效途径。

  a:定期向养殖池内投放沸石粉、活性炭、陶土、麦饭石等,每亩投放量为100-150kg,利用矿物质本身微孔来媳妇养殖水体中的微生物和氨氮、硫化氢等有毒物质,将养殖池内及地质威海海参生长的病原加以吸收对缓解水质恶化,减少池底的污染成都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b:定期向养殖池投放生态宝和消毒剂,每亩投放生态宝25-50kg,可有效地将池底的污染源和水体隔离,在池底形成一层薄薄的隔离膜,控制有毒物质大量集中发挥。也可对水体中的病原体有灭杀作用,对海参肌体也有一定的清洗消炎作用。

  c:投喂含复合维生素的配合饲料,以保证海参肌体的正常发育和健康生长。根据海参腐皮综合病多在冬、春低温不摄食条件下发生的特点,且发病的往往出现排脏反应,排脏后海参便丧志了摄食能力和治愈机会,因此在入冬前及早投喂药物饵料,在混合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及中草药,可使增加海参体内的抗菌作用,添加VC可促使海参正常生长,不致出现疾病还具有一定的解毒作用,使海参增强冬季的抗病能力,已达到冬病秋防的目的。

  d:定期投放片片氧等增氧剂或开设增氧机,提高池水的溶解量。通常养殖池内无风时,水层溶解氧分层形成,在池内底层1-2cm水层常常处于缺氧状态。使用机械时或开设增氧机可造成水层的垂直流,每天提水或开增氧机2-3次,每次增氧和内循环时间要达到2-3h,对增氧防病会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e:定期投放生物制剂及有益菌,不仅能够分解池水的粪便、残饵及死亡藻类等有机质降低池内的氨氮含量,还可使养殖水质清洁,对改善水质底质环境,增加海参免疫力及抗病能力,防止和减少细菌性、病毒性疾病的发生和蔓延,抑制有害藻类、有害病菌的繁殖生长,都具有极其重要意义。

  1.3.2霉菌病

  每年的4-8月份为霉菌病的高发期,幼苗和成参偶会患病,但在育苗期未见此病发生。目前尚未发现霉菌病导致海参大批死亡的病例。典型的外观症状为参体水肿或表皮腐烂。发生水肿的个体通体膨胀,皮肤薄而通明,色素减褪,触摸参体有柔软的感觉。表皮发生腐烂的个体,棘刺尖处先发白,然后以棘刺为中心开始溃烂,严重时棘刺烂掉呈为白斑,继而感染面积扩大,表皮溃烂脱落,露出深层皮下组织而呈现蓝白色。虽然霉菌病一般不会导致刺身的大量死亡,但其感染造成的外部创伤会引起其它病原的继发性感染和外观品质的下降。

  此病是由于过多有机物或大型藻类死亡沉积,致使大量霉菌生长,然后由霉菌感染海参而导致疾病发生。

  防治要点包括:(1)防止投饵过多,保持池底和水质清洁。(2)避免过多的大型绿藻繁殖,并及时清除沉落池底的藻类,防止池底环境恶化。(3)采取清污和晒池措施,防止过多有机物累计;定期投放生态宝,25-50kg/亩,以改善底质,增强海参抗病力。

   1.3.3扁形动物

  此病在每年的1-3月份养殖水体温度较低时期(8摄氏度以下)是发病高峰期,越冬幼参赔付期和成参养殖均有发现,可导致较高的死亡率。当水温上升到14度以上时,病情减轻或消失。

  发病症状与“刺参腐皮综合症”的症状类似。病参腹部和背部多有溃烂斑块,严重的甚至整块组织烂掉,露出深层组织。大量的扁虫寄生在皮下组织内,造成组织溃烂好损伤。越冬感染的幼体附着力下降易从附着基滑落池底。净解剖后发现患病个体多数已经排脏,丧失摄食能力。
  经检测发现:扁虫感染一般与细菌感染同时存在,而且扁虫多在细菌感染后的病参体上存在,家加剧海参的病情,加速海参的死亡。因此,初步断定扁虫也是“刺参覅皮综合症”的致病原之一,属继发性感染。扁虫细长,呈线状,长度不等,形体具有多态性。到目前为止,仅见刺参有该虫寄生,故称之为“刺参扁虫”。
  1.3.4后口虫病
  该病在每年的秋冬季节发生率较高,但患病海参的死亡率通常较低。目前仅在幼参和成参期发现此病。患病个体外观正常,严重者uo有排脏反应,排脏后丧失摄食能力,参体消瘦,活力减弱,容易由其他病原引起继发性感染。净显微镜镜检和组织病理分析发现:该纤毛虫专性寄生于海参呼吸树,在呼吸树囊膜内外均有大量虫体寄生。寄生虫的头部能钻入呼吸树组织内,造成组织损伤和溃烂,并导致海参排脏。
  以上几种常见病症主要是海参养殖环境恶化,细菌病毒大量繁殖,侵袭海参后引起继发性感染。一般来说,只要保证养殖池塘水质和生态环境良好,发病率就可控制到很低的水平。建议:养殖海参池在越冬前(即海参开始冬眠,池塘封冰前)全池泼洒生态宝25kg/亩。可引起全面调控生态环境,降低发病率的效果。在冬末春初再泼洒一遍生态宝,以防止春季发病。07年春季海参大范围发病,给山东,辽宁地区养殖户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2 其它敌害生物
  2.1桡足类
  桡足类中的一种猛水蚤。是海参育苗期间的主要敌害,由于其生长繁殖的适宜温度和稚参培育水温一致,在短时间内可大量繁殖,使养殖水体呈白浊色。大量的猛水蚤不仅与海参幼体争夺饵料和生存空间,造成水体缺氧,还能直接啄伤稚参的体表,破碎后食其组织碎屑。稚参受伤后易造成继发性感染和溃疡,最终导致幼体破碎、骨片脱落而解体死亡。猛水蚤大量繁殖时,稚参在短时间内数量会剧减,尤其是0.2-0.5mm以内的稚参,死亡率较高。
  桡足类大量产生的原因
  1.不重视育苗用水的处理
  由于沙滤池过滤水速度、滤水量与育苗用水不配套,有些育苗单位有意减少细沙沙层高度,增大流水量,而忽略了滤水效果,导致桡足类大量进入育苗池。
  2.忽略保苗用水的处理
  有些保苗单位存在模糊认识,认为刺参苗肉眼都可以看见,而保苗用水不经过任何处理就直接被使用,导致桡足类大量进入保苗池,致使保苗池桡足类大量繁殖,对保苗工作造成极大危害。
  桡足类大量繁殖的季节
   桡足类大量繁殖的季节一般在每年的5月-9月,而此时正是刺参育苗、保苗的关键时期,当水温达到20度时,桡足类便开始大量繁殖,且繁殖速度较快,活动能力较强,对刺参幼苗危害程度较大、严重时会导致育苗、保苗的失败。
  桡足类的危害 
  桡足类对刺参苗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桡足类与稚参只能过多饵料生物与生存空间,如猛水蚤可以利用发达的口器撕裂、捕食稚参,其大量繁殖后可以造成稚参数量的锐减;
  二是桡足类对稚参的上海,可以导致稚参皮肤的细菌感染、溃烂,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可以导致刺参大面积死亡。
  桡足类的治疗措施
  1.传统的方法是在育苗、保苗过程中发现桡足类,利用晶体敌百虫3ppm-5ppm杀灭,3h后全池换水,其缺点是长期使用晶体敌百虫会使有些桡足类产生抗药性,而有些桡足类在晶体敌百虫10ppm浓度下也杀不灭,这样就会对刺参苗产生影响,在经济上也得不偿失。
  2.在育苗、保苗过程中,定期使用生态宝,土霉素可以有效控制桡足类。生态宝使用量通常为25-50kg/亩,一月一到两次;土霉素通常使用浓度为3ppm-4ppm,每3天为一个疗程,一周一次。使用生态宝的优点还有可以降低生物体内的药物残留,提高海参的抵抗力。
  3.用抗药性小的中草药杀虫剂效果好,而对刺参苗没有影响,12h后全池换水即可。
  2.2刚毛藻
  刚毛藻俗称“刚藻”、“刚丝草”、“刚丝藻”、“网毛子”等,是海参室外池塘养殖的主要敌害。夏季高温季节,养殖池水较浅,水温光线过强时容易导致这种藻类的发生和大量繁殖。刚毛藻属丝状绿藻类,其丝状体多呈分枝状,细胞体层多,常成圆形。可以借分枝状的假根部附着于基质之上,由于它们的繁殖量大,且具有非常发达的生长体系,可以在很短的时期内迅速繁殖并占据大部分养殖空间,造成水质贫瘠,难以肥水,从而抑制池内基础饵料生物和单胞藻类的正常繁殖和生长;另一方面,较少海参的活动空间,妨碍其活动和摄食,生长缓慢,参体消瘦。陈老和死亡的藻体腐烂沉底,可使底质黑化和产生有毒物质,容易造成池底缺氧和环境恶化,影响海参正常生长,严重时可引起海参死亡。池底藻类大量滋生的原因与长期不清池、养殖早起池水太浅水清透明度过大等有关。因此,首次纳水的水位不要太低,确保光线不能照到池底。若水太清,考虑肥水以降低透明度,也可有效遏制藻类的生长。虽然有一些药物可杀死这种藻类,但由于海参对这些药物比较敏感,很难找到合适药物将它们杀灭。一般来说,人工捞取及定时泼洒25-50kg/亩的生态宝仍是目前清除该藻类的常用手段。另外,彻底清池、生石灰消毒盒翻耕暴晒池底可减少该藻的滋生。
  2.3麦秆虫
  麦秆虫俗称“海螳螂”、“骨虾”,属于海洋甲壳动物,端足目,麦秆虫亚目,麦秆虫科。在青岛海区主要以长颈麦秆为主,虫体细长、杆状,头部与前两胸姐愈合。麦秆虫广泛生存在浅海沿岸,常栖息于养殖筏架、网箱、浮标等水下养殖设施上以及海藻、水螅间。
  脉麦秆虫在春、夏和秋季出现较多。形成伤口,引起继发性感染和溃疡性斑点,造成海参个体的死亡,但不会造成大规模死。
  养殖用水应经过网滤或沙滤,防止麦秆虫进入养殖系统。一旦发现病情,使用3*10^-6至5*10^-6敌百虫药浴处理,可有效祛除和杀死麦秆虫。
  2.4海鞘
  稚参培育后期和室外潮间带养殖池内多有发生。当室内育苗时,长期不倒池,易使海鞘在池壁或附着基上生长。而室外潮间带养殖池内海鞘的发生与周围海区海鞘生物资源量、繁殖季节和进水方式等有关,8月份是海鞘繁殖的高峰期。 
  海鞘的大量繁殖,不仅会与海参争夺生活空间和饵料,而且会大量消耗溶解氧,同事向水中排泄代谢物,从而抑制海参的生长。山东地区以玻璃海鞘居多,常附着于水下的硬质物体,营固着生活。体壁你能分泌一种类似植物纤维素的被囊鞘,保卫在动物体外。玻璃海鞘的被囊是透明的,其内脏清晰可见。
  目前已经有一些公司产出清除海鞘的药物,但从海参养殖户的使用情况看效果不稳定,控制不好用法用量极易引起海参死亡,所以应以预防为主。玻璃海鞘繁殖季节时期,养殖用水要经过沙滤等措施并定期投放生态宝等环境改良剂。勤倒池也能避免海鞘的繁生。如果发现养殖系统中有海鞘附着,必要时通过人工清除。
  二、刺参苗室内越冬期病害综合防治技术
  近年来,刺参苗室内越冬在我国北方部分地区广泛星期,但伴随着规模的扩大,越冬期间的病害问题日益突出。据统计,2005年春山东省越冬刺参发病率高达80%,死亡率约为30%,2007年初辽宁地区暴风雪造成2007年4月份的大连丢海参普遍发病,给刺参越冬保苗业户造成了损失。现对刺参苗室内越冬期间的常见病害及其综合防治方法作一个介绍。
  刺参苗室内越冬期的常见病害及病因分析
  1.溃烂病  是参苗越冬期最常见、危害最严重的疾病。发病初期附着力减弱,活力差、摄食减少,继而是疣足尖端和身体局部溃烂,围口部肿胀、不能自由收缩与闭合,失去摄食能力,随着病情加重,并灶扩大,体表大面积溃烂,常见肠管等内脏组织从溃烂处溢出,最后全身腐烂、自溶呈粘液状从附着基上脱落死亡。渔民又称其为“化皮病"、‘烂皮病'、肿嘴病” ,黄海水产研究所的王印庚博士将有类似症状的疾病定名为“腐皮综合症',病情严重时可导致参苗大量死亡。次病原因有二:一是机械损伤,刺参受伤后体弱、受伤、水环境恶化可大大增加感染率。
  2.摇头病  体后部附着不动,前部频繁扭曲、摇动,摄食不旺盛。水质条件差(譬如溶氧低、有害物质超标等)常引发此病。另外,溃烂病发作前期常伴随摇头症状。
  3.“僵尸病”  是养殖户对该病的俗称,开始身体僵直不懂,并渐呈灰白色,最后体壁坏死、呈钙化状的白色。此病常由水质不良、入池参苗质量差造成。
  4、佝偻病  神庙猥琐、不伸展,生长缓慢,多与饵料营养不全面(如缺乏微量元素等)或入池参苗质量差有关。
  5.寄生虫病  常见寄生虫有扁虫和后口虫。扁虫多寄生在体壁肌肉中,大量繁殖可出现类似溃烂病症状,体壁肿胀,体表局部溃烂,附着力下降,摄食量减少甚至停止摄食,常导致较高的死亡率。后口虫寄生在幼参的呼吸树上,参体外观正常,一般不会引起死亡,但大量繁殖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由其它病原引起继发性感染。越冬池不卫生、投喂变质饵料、机械损伤等可增加寄生虫侵袭机会。
  6.排脏  常伴随上述某些病症发生排脏现象,有时也可因水温、水质、水流等环境条件剧烈变化而引起排脏,俗称“吐肠”。在环境不良时,排脏参苗常因抗病力下降而被有害病原感染致病。
  三、夏季海参发病死亡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一)、海参发病死亡的时间特点与症状
  海参死亡易于在每年7-9月份的高温期、雨量大的季节发生。其特点:一是在养殖池塘附近有河口注入大量淡水的区域,在这种环境区域发病死亡率较高,几乎波及到所有养参池,但各池塘发病死亡的轻重不同;二是发病海参大部分会整只漂浮水面,通过解剖,大多数发病死亡的海参是吐肠而致,用肉眼检查,很少发现有肿嘴、化皮、暴吐现象,其漂浮水面发生化皮现象的海参大多数均系死亡时间太长而自溶。派潜水员捞取池内的活参,也很少发现化皮、肿嘴现象。经初步诊断分析,此病死亡并不属于海参的腐皮综合症,是系池底缺氧硫化氢中毒而死亡。也有个别池塘发现死亡的海参是池塘杂藻过多,被绊缠而死。
  (二)、海参发病死亡的原因分析
  原因一:是因连续的降雨,造成池水盐分过低,池底溶氧缺少所致。在高温期,因为连续的降雨,池塘表层的盐分比较低,池底溶氧的含量就少,是造成池塘底部溶氧缺少的最主要原因,通过调查分析,因上层水受水流的影响,在表层形成低盐度水层对溶解氧的传递起到了“阻滞”作用。因此,具有较高溶氧量的表层水不易到达底层。特别是在夜间或天明前,浮游生物乡下垂直移动,沉降在底部而死亡。浮游生物的解体,以及底泥的自身耗氧,使低层溶氧值不断下降。据我们进行的水质监测发现,如果出现强降雨而不及时采取排淡措施的参池,上层溶解氧能达到7-8毫克/升,而池底层溶解氧只有1.4-3.4毫/升。到了夏季这种情况就更加明显,底层溶解氧的不足进一步加剧,从而形成了稳定的缺氧层,而在海参养殖池中的NH4+、NH3、H2S、HS-、CO2(HCO3-)不断产生,很容易造成养殖的海参缺氧而死亡。
  病因二:是持续高温,池内水温剧升所致。如果池内水温持续上升,水温持续超过28度,海参的生命活动便不正常,超过30度以上,持续时间超过48h,极易造成刺参的死亡和腐烂。另外,夏季海参的最常见病就是皮肤溃烂,主要是因为水温过高、水质恶化、研读骤降、PH值波动、池水混入油污、池底有机物腐烂等原因所致。
  原因三:是由于海参的粪便产生大量的排泄物以及残饵,形成池底污染,很容易造成海参养殖池底部缺氧所致。随着池塘养殖时间和年限延长,及海参自身排泄物的逐步累积,池底污染是非常惊人的。据有关材料报道,每生长500g海参需要摄取35kg食物,大量的的代谢物、残饵在池内就会形成很厚的污染物。由于这些有机物丰富,富营养化,而池塘的下层和底层,光合作用微弱,这样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很快便耗掉了水中的溶氧,使得厌氧消化取代了氧化分解。因厌氧消化速度缓慢而分解有机物不彻底,这就增加了池水有机物的耗氧量和和水体粘度,从而导致有机物在消化过程中受阻,其氧化分解作用不能很好地进行。这时可溶性铵盐(NH4)、非离子态的氨(NH3)按一定比例共存,但这两类的比例随水温和PH值的变化而不同,在水体中氨(NH3)对海参有着较强的毒性。再加上海参是底栖生物本来行动就缓慢,又有夏眠的生活习性,根本就不能很快逃离不良的底部环境,很容易导致在不良的环境呼吸停止和死亡。原因四:是池内大型有害藻类杂草死亡腐烂变质所致,在高温季节由于大型藻杂草繁殖较快,很容易腐烂变质,而增加池底的有机污染。虽然这些大型藻类和杂草在高温可起到阴凉遮晒、降低池水温度、吸收池底中的有害物等作用,但它又具有很大的不利因素。在高温期和低温期,这些藻类一旦大批死亡,就会沉于池底并腐烂变质,滋生出大量的有害细菌和有毒物质,池内如果突然失去这些藻类、杂草的充氧作用及吸收功能池底的溶氧量就会降低,海参的免疫力下降,因池底缺氧海参发生疾病死亡就在所难免。
  (三)、海参发病死亡的防治措施
  防治措施一:大雨过后要及时排掉养殖池内的上层淡水,以保证海参养殖池内上下水层盐份一致。刺参属狭盐性动物,其适盐范围在26-34,在汛期极易造成雨水倒灌引起盐度骤降。由于连续降雨,近海盐度相对比较低。有时远远低于养殖池内的盐度。虽然在大雨过后,养殖池塘的盐份也降低了,但因海水与淡水的比重不同,雨水浮在池塘上部,上部分盐份小,下部分盐份则大。因此,应尽早排出池塘上部的淡水层,以保持池塘底部比较高的盐份,从而利于海参栖息和生长,同时在纳水时,要注意测量外海海水盐度,在不明外海水盐度时,千万不能大排大灌,否则会招来灭顶之灾。实验结果表明:海参如果生长在26以下的盐份中就会造成生活不适或死亡。因此,养殖池内的盐度一定要保持在26以上。
  防治措施二:在高温期,要加大池水交换量,保持池塘的最高水位。在正常条件下养殖成参在水温22-26度时,海参便开始夏眠,在水温进一步升高时,池水盐度随之升高,这时就会造成氧的含量降低。所以夏季日换水量最好保持在20度以上,为防止高温期对海参造成的不良影响,有条件的养参池窑打盐度适宜海参生长的深井水,利用地下凉水进行降温或增加遮光、遮晒、凉阴摄食,病尽量在夜间提水,采取有效措施把温度降到最低限度。
  防治措施三:严格控制池塘各种有害藻类的大量繁殖和生长。养殖池塘内的有害大型藻类、杂草、青苔、刚毛藻等有害生物,一旦繁殖过快,便会死亡腐烂,不仅会严重污染水质,还能造成池底部缺氧。因此,发现有害藻类和杂草繁殖过快要及时捞取,保持池水清新,同时在离进水口较近的渠道内也要设有几道过滤网、浮筏以拦截外海的海藻、杂物、油污等。另外还应根据不同有害藻类、杂草的繁殖季节和生理特性,采取化学或生物的综合手段,有效地预防或抑制这些有害物的繁殖生长。实验表明夏季高温季节泼洒生态宝不仅可以降解氨氮、硫化氢等还可以利用生态宝的包裹藻类孢子和沉降作用控制杂藻的爆发。
  防治措施四:要加强增氧在所难免。
  (三)、海参发病死亡的防治措施
  防治措施一:大雨过后要及时排掉养殖池内的上层淡水,以保证海参养殖池内上下水层盐份一致。刺参属狭盐性动物,其适盐范围在26-34,在汛期极易造成雨水倒灌引起盐度骤降。由于连续降雨,近海盐度相对比较低。有时远远低于养殖池内的盐度。虽然在大雨过后,养殖池塘的盐份也降低了,但因海水与淡水的比重不同,雨水浮在池塘上部,上部分盐份小,下部分盐份则大。因此,应尽早排出池塘上部的淡水层,以保持池塘底部比较高的盐份,从而利于海参栖息和生长,同时在纳水时,要注意测量外海海水盐度,在不明外海水盐度时,千万不能大排大灌,否则会招来灭顶之灾。实验结果表明:海参如果生长在26以下的盐份中就会造成生活不适或死亡。因此,养殖池内的盐度一定要保持在26以上。
  防治措施二:在高温期,要加大池水交换量,保持池塘的最高水位。在正常条件下养殖成参在水温22-26度时,海参便开始夏眠,在水温进一步升高时,池水盐度随之升高,这时就会造成氧的含量降低。所以夏季日换水量最好保持在20度以上,为防止高温期对海参造成的不良影响,有条件的养参池窑打盐度适宜海参生长的深井水,利用地下凉水进行降温或增加遮光、遮晒、凉阴摄食,病尽量在夜间提水,采取有效措施把温度降到最低限度。
  防治措施三:严格控制池塘各种有害藻类的大量繁殖和生长。养殖池塘内的有害大型藻类、杂草、青苔、刚毛藻等有害生物,一旦繁殖过快,便会死亡腐烂,不仅会严重污染水质,还能造成池底部缺氧。因此,发现有害藻类和杂草繁殖过快要及时捞取,保持池水清新,同时在离进水口较近的渠道内也要设有几道过滤网、浮筏以拦截外海的海藻、杂物、油污等。另外还应根据不同有害藻类、杂草的繁殖季节和生理特性,采取化学或生物的综合手段,有效地预防或抑制这些有害物的繁殖生长。实验表明夏季高温季节泼洒生态宝不仅可以降解氨氮、硫化氢等还可以利用生态宝的包裹藻类孢子和沉降作用控制杂藻的爆发。
措施,保证养殖池内有足够的溶解氧含量。在水温高、气压低时要注意采取增氧措施,有条件的参池可设机械增氧机。目前通常采用的机械增氧方法为曝气法,曝气法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水面搅拌如水车扬水;一种是在水中装置增氧机不论采取哪种增氧办法,充氧都要根据池塘的水质和环境条件,而选择适宜的充气机械方法。在水温分层明显的池塘,如果将空气直接导入底层的最下部,势必会造成表层水质恶化,这种办法不可取,充气不仅应考虑为水体提供氧气,还要对氮等其它有害气体起消除作用,使水中的溶解氧含量得以平衡,而趋向于自然水质的状态,其目的就是增加池水中的溶解氧含量,无条件增氧的参池,在气压较低、也就是在最易缺氧的情况下,可投放增氧剂或采取机械充水的办法来解决池底溶氧含量不足的问题。尤其是夏季高温季节,连续阴雨,气压较低的时间内应全池泼洒增氧剂,片片氧每亩一公斤即可。
  防治措施五:定期投放微生物制剂。随着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和进展。人们日益认识到微生物在水产养殖中的重要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光和细菌、复合芽孢杆菌、酵母菌、乳酸菌等有益微生物或将其混合一起使用。不仅对养殖水体起到净化作用,而且还能帮助海参伤口愈合,起到抑制病菌的感染和预防疾病作用。微生物制剂无毒、无副作用,不产生抗药性,能够有效改善养殖池塘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养殖海参的免疫力。为养殖的海参提供溶解氧,抑制病原微生物,减少疾病的发生。在夏季高温期和雨量较多季节,可向池内投放生物制剂。这些有益菌进入养殖水体后,将发挥其氧化、氨化、硝化、反硝化、解磷、硫化、固氮等作用,把养殖池内海参的排泄物、残铒、浮游生物残体等有机物,薛苏分解为二氧化碳、硝酸盐、磷酸盐等。以提供营养促进单胞藻类繁殖生长,同时其自身也迅速繁殖,而成为优势菌群,从而抑制病原微生物的滋生。单胞藻类的光合作用又为有机物氧化分解、微生物的繁殖及海参的生长提供足够的溶解氧,构成一个良性的生态循环,使水体中的菌相与藻相达到平衡,维持稳定的水色,从而营造出一个良好水质条件,促进海参的快速生长。
  四、刺参苗越冬期病害综合防治技术
  病害的发生是由病原生物对刺参的侵袭所致,在不良的生活环境或机械损伤时,可大大增加病原生物对刺参的感染率。在实际越冬保苗生产中,一旦发生大规模病害,单纯的药物治疗往往效果不明显。故防治病害的根本途径是以防为主、防治结合,从何改善刺参的生活环境入手,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提高审苗的抗病能力,从而防止病害的发生与蔓延。
  1、选好越冬场址
  除了要在水质清新、风浪小、无污染、无大量淡水注入的海区附近建场外,还要特别注意的是,尽量不在种场、养殖密集的区域进行刺参越冬。因为这样的地方,各场家的进排水管道彼此靠近,排放的污水往往得不到净化即被重新利用,根本不能保证用水质量,一旦一家发病,就会造成互相传染。近几年的实践证明,刺参病害多发生在起早、养殖与保苗场家密集的区域,而一些从事刺参养殖与苗种生产较晚、场家数量少的地区则病害较少见。
  2.做好入池前的准备
  (1)加强越冬前的管理:越冬期水温低、摄食量少,增加了发病狗的药物治疗难度,故可采取“冬病秋治”的方法,即在入冬前强化育肥教育,投喂一些优质、高效、营养全面的配合饵料和适量的抗菌药品,增强参苗体质并使其体内积累一定浓度的抗菌素,为提高越冬期抗病力打下基础。
  (2)越冬池消毒:要提前用盐酸、漂白液、高锰酸钾等药物将越冬池彻底消毒,新建池要提前用水浸泡一个月以上,待PH值稳定后再放苗。
  (3)附着基的处理:越冬池内可投聚乙烯波纹板、20—60目的聚乙烯网片(袋)、塑料薄膜、扇贝笼等作附着基,以增加附着基面积。附着基投放前必须用盐酸、漂白液、高锰酸钾等彻底浸泡消毒。
  (4)入池前的健康检查:应选择无伤病、活力好、自然伸展、摄食旺盛的参苗入池,防止带病或带病原的参苗进入池内。
  3.控制放养密度
  根据水质情况、饲养条件、技术水平等因素确定合理的放养密度。一般情况下,200头/kg以下的参苗,放养密度不超过300头/m^3;200—1000头/kg的参苗,300—1000头/m^3;1000—2000头/kg的参苗,1000—2000头/m^3,2000—4000头/kg的参苗,2000—3000头/m^3,小于4000头/kg参苗,3000—10000头/m^3。切忌不顾实际条件,盲目增大密度,否则只会增加疾病感染机会,降低越冬成活率。
  4.保持适宜的水温
  总的控温原则是:既要保证刺参有一定的活力、摄食能力和生长速度,以提高抗病能力,又要避免因水温过高造成的有害细菌大量繁殖。从近几年的情况看,越冬参苗病害多发生在水温开始回升的2—3月份。故越冬期间,水温以6—10度为宜。
  5.加强水质管理
  在选好越冬水源的前提下,加强室内水质管理,是防治病害的关键。可采取下列方法改善水质:
  (1)换水:  根据水温、投饵情况调整换水量,日换水1/3到1个全量。加水时水流不能太急,换水前后温差最好控制在1度以内。
  (2)吸底与倒池:  根据池底卫生状况经常用虹吸法将沉积的残铒、粪便吸出,每周排干池水彻底清底一次,每20天左右倒池一次。若发现池底发黑,残铒、粪便较多,要立即倒池,并加大换水量。倒池是要将附着基上的残铒、粪便冲净,必要时换新附着基。操作要仔细,避免参苗受伤。
  (3)充气:  最好是不间断充气,为防止因充气而降低水温,充气泵可放在室内。
  (4)做好水质监测:  尤其是深井水,必须经常进行化验,确定主要理化因子符合要求后才能使用。因地下水中的氨氮、二氧化碳、硫化氢、重金属离子等常含量较高,参苗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会因有害物质在体内的富集而中毒、发病。另外,深井水普遍含氧量低,及时上述有害成分含量不高,在进入参苗池前也必须充分曝气。
  6.科学投饵
  刺参在越冬期虽因水温不高而摄食减少,但通过科学的投饵,对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有积极作用。饵料以鼠尾藻分、新鲜海泥、全价配合饵料等为好,还可因地制宜搭配适当的海带粉、螺旋藻粉、酵母、鱼粉、扇贝边等。投喂前要先用水浸泡并用相应网目的筛网过滤一遍,以提高饵料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投饵对池水的污染。另外,若喂鲜海泥必须先用抗生素和敌百虫等药处理。一般日投饵量为参苗体重的1%—1.5%,分两次投喂,白天1/3,晚上2/3。
  五、在海参苗种培育及养殖过程中的疾病综合预防措施
  从广泛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看,当前养殖海参病害以细菌性疾病为主,其病原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另外,由于海参在环境恶化和受疾病感染时,容易产生‘排脏’反应,吐脏后失去摄食能力,无法进行口服药物治疗。此外,在海参养殖过程中,具有‘冬‘’夏‘两个休眠期。在休眠期内,海参活力弱,不摄食或摄食量小,抗病力差。因此,在人为圈养条件下,一旦养殖环境恶化,处于休眠期的海参极易发病而且由于认为圈养多形成连片养殖的格局,养殖密度和水体面积都比较大,一旦发病,必然会引起大面积的传播流行,难以控制和进行药物治疗。
  根据以上海参发病特点,海参疾病控制应以预防为主,其综合预防措施主要有两大方面:(1)苗种培育期间:选择亲身和买苗时要进行规范的健康检查,保证其不携带致病原,入池育苗用水经过二级砂率或紫外线消毒,保证清除水体中多数微生物、敌害生物和有机物杂质;海参培苗密度要适宜,做到及时清理附着基,适时倒池,减少养殖环境中有机物总量;在饲料投喂方面,要保证饲料的新鲜、适口和清洁,特别注意要严谨直接投喂海泥;经常通过显微镜观察海参幼体发育情况,及时发现育苗体的病变情况并及时采取措施:定期测定育苗系统(水体、人工饲料、生物饵料)中微生物数量,以达到疾病预警的目的。(2)室外养殖期间:放养苗种之前应彻底清除池底的过多淤泥,投放适宜、充足的附着基,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利于海参的生存和生长选择购买健康苗种,放苗密度控制在8—15头/m^2,通过提高水深和加大换水量来保持良好的水质,保障’冬暖夏凉’,创造适宜的生存环境;控制池水透明度以防止滋生大量的敌害藻类;加强卫生管理,养殖用具专池专用,避免交叉感染;在日常管理过程中,注意观察池底清洁状况以及海参活力,体表变化,摄食与粪便情况,定时测量水质指标和生长速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定期使用底质改良剂来改善海参栖息环境,控制病原微生物数量;在入冬前口服专用药品,从而使海参体内积累一定浓度抗菌素来增强爱那个抗病力,免受‘腐皮综合症’的感染。
  海参养殖过程要做到‘无病先防,有病早治’只要我们在管理中预防措施到位,海参养殖一定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